如何突破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?避免技术层面自我满足

2019-05-31 17:51:19 广州技安 68

在2008年,IBM首次提出了“智慧星球”的愿景,其中“智慧城市”的概念涵盖了城市领域内用于硬件、软件、管理、计算、数据分析和其他业务的综合服务。一般来说,智慧城市是指将城市系统和服务与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理念相结合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,提高市民生活质量。

智慧星球

在改革开放以来,大小型城市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增长,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蓬勃发展。随着我国城镇化增长放缓,从增量到城市发展质量的关注,这意味着,曾经只有少数几个城市面临着的城镇化问题如拥堵、污染、安全、管理等,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,城市管理的细化也越来越迫切。

在2010年,中国智慧城市概念经历了短暂的概念普及期,随后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期。此次增长,在国家层面,有相关政策、指导方针、城市试点等密集发布;在地方层面,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得到积极推进。在技术方面,华为、京东、腾讯、中国移动等多家科技公司、运营商和企业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通信技术等方面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
在如今,智慧城市发展的概念已经进入3.0阶段。智慧城市不仅意味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升级,而且还成为了城市推动各领域发展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手段。特别是国内运营商对通信技术的推广,为中国移动5G的建设、智能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,智能城市的许多应用都已逐步实现,如共享经济(共享单车、共享汽车等)、智能停车、智慧消防、智能家居等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的智能城市数量已经超过500,居世界最高,4 g用户已经超过10亿,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4 g网络,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更是一直保持领先的趋势。这与国内技术、互联网产业和运营商对智慧城市的探索密不可分。

智慧城市建设

然而,即便如此,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仍有许多问题,而且已逐步显示出疲劳的迹象。首先,信息碎片化和条形分隔形成了数据孤岛问题,使得数据集成困难,易形成各自为营、重复建设的问题,制约了智慧城市的发展。二是缺乏有效的数据处理,使得大数据分析难以推进。没有很好的数据应用,没有数据清洗使得生产了大量的垃圾数据,没有对数据安全和共享进行处理,而且也没有实时的输出管理和运行计划。再者,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,制度和机制不适合。智慧城市是对传统制度和流程的改革,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将首先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,因此需要随着城市的升级,对制度和机制进行升级。

因此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生态。许多制造商实施差异化布局和均相竞争的核心领域,共同推动越来越多的智能城市的合理发展,积极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和云平台,并启动白皮书工业标准化。例如,阿里巴巴以云业务为基石扩大智能城市的应用场景;华为构建城市情报从城市通信、互联网和其他方面的着手;而京东从零售、物流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,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发展“城市计算”业务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。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一,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,在物联网感知和网络通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。此外,中国移动的优势还在于连接。通过“云管端”综合产品和服务能力,将连接优势转移到云平台上,实现设备和大数据分析的统一管理,促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,提高智慧城市信息安全、网络安全建设水平。

城市建设

在2012年,中国移动成立了物联网专业公司,中国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,启动物联网专业布局,打造物联网专业OneNET云平台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中国移动推出了OneNET4.0,这是一款适合智能城市等行业特点的产品。基于OneNET的市级物联网平台、城市运营中心、城市大数据中心以及数千个产业应用,使“智慧城市”治疗城市疾病成为可能。

确实,智慧城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但幸运的是,城市政府、运营商和服务创新者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三大重要角色,通过合作和健康竞争,推动智慧城市突破发展瓶颈。只有当智慧城市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实用价值,而不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自我满足,那么在这个智能时代,智慧城市才会真正突破瓶颈,成为一个真正适合生存的城市。

信息来源:新华网